斗彩始于明宣德,但实物罕见。成化时期的斗彩*受推崇,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“窑彩”或 "青花间装五色"。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,内容主要是花鸟、人物。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,罩釉高温烧成后,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,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,一般是3至5种,*后入彩炉低温烧成。按照专家陈万里先生的意见,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、覆彩、染彩、填彩等几种。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,多数造型小巧别致,有盅式杯、鸡缸杯、小把杯等。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,底有一青花“万”字。
康熙瓷器的釉水很是讲究,特点在薄,在透,在亮。釉薄施,甚至可见胎上旋纹,区别于明瓷釉水似油似脂般肥厚;釉薄则透,高温下釉已熔融而青花骨料不及化透,在青料较浓或用笔粗重的地方细摸,釉下线条会有凸出釉面的感觉;因控温合适和施釉技法的改进,康熙瓷面又硬又亮,把釉下彩绘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斗笠碗内外壁还各绘一只扑梅而去的喜鹊,凸睛怒目,喙短而尖,浑圆的肚腹上下翼振爪缩,果然一副康熙盛世的嘴脸,神气得不得了。与鸟儿遥相对应的是一只小心翼翼的蝴蝶,受了火红梅蕊的惊吓,欲落而不敢,翩跹徘徊梅树之侧……我不禁沉吟:冰雪的天地中如何活得下这柔弱的小生灵-俄顷,忆起鹤麟先生堂上挂书:“镇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破岭头云。归来偶过梅花下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”莫非,小小的蝶儿聊寄着对春的渴望-
古人造碗师法自然。海棠式、莲办式、折腰式、卧足式、鸡心式、盖碗式及墩式,不一而足。宋代流行的斗笠式更为人们喜闻乐见:大沿口,斜直壁,小圈足,反扣过来分明是一只江南斗笠。再大些就好,戴着钓鱼”,我家保姆比划着笑得一脸讶异,她听我教儿子读过孤舟蓑笠翁寒江独钓的古诗。 |